【图说】2016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概况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Data Center)简称IDC,属于互联网底层应用服务。IDC服务商通过租用电信运营商的标准机房、带宽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带宽以及增值服务。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将互联网内容存储在IDC机房的托管服务器中,并通过IDC服务商的带宽端口供用户访问接入。用户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在互联网上查看和使用互联网企业的网站和服务。

  IDC产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IDC提供基础设施托管服务,为用户提供虚拟主机和主机托管等基础服务;

  第二阶段,IDC以电子商务和增值服务为核心,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和面向电子商务全面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IDC的最终发展方向,将融合下一代互联网的各种计算资源以及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和全面的解决方案。

  中国IDC服务商还处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以提供基础服务为主,其中基础托管业务占收入的大部分比例。未来,基础托管业务市场规模将伴随着网络流量需求上升同步增长,同时IDC运营商将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业务。IDC市场仍将持续高速成长,市场成长空间广阔。

  

IDC发展阶段示意图

  中国目前IDC发展阶段处于从第一阶段提供基础服务向第二阶段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发展。

  二、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趋势

  IDC市场目前处于高速扩张中,据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国IDC市场规模保持在每年3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7年,中国IDC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900亿。未来行业增长将受益于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以及下游视频、手游等细分行业的对带宽、流量需求迅猛增长的推动。

 

 中国IDC行业市场规模

  2009-2015年,IDC行业年化复合增速37.5%,未来两年市场增速在30%以上。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处于加速渗透阶段,行业广度已经铺开,但是深度依然不足,移动互联深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截止2016年4月30日,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数为8.35亿,中国联通为2.6亿户,中国电信为2.04亿户,三大运营商手机用户总数为12.99亿户,与我国总人口数接近,移动手机基本实现全人口覆盖。4G用户也覆盖了相当的人口比例,其中中国移动4G客户数为3.9亿,中国联通0.64亿,电信0.8亿,三大运营商4G客户总数为5.34亿户,4G渗透率为41%。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深化程度仍然不够,据工信部数据,2015年中国月均消费移动流量389.3M,而美国的消费者月均移动流量消费为1.6G。移动互联消费者优先选择轻度流量消费应用,如即时通信(微信、QQ)和新闻资讯,对重度流量消费应用如在线视频、手机游戏等消费习惯仍未建立。未来随着重度流量应用普及,以及IPTV、VR等新消费模式推广,移动互联流量消费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另外,我国固网宽带速率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按照统计数据,世界上网速最快的国家为韩国,带宽速率平均为26Mbps,其次是北欧国家带宽速率接近20Mbps,美国带宽速率为13.9Mbps。中国只有4Mbps,略好于印度,与巴西处于同一水平,随着运营商对固网投入力度增大,未来全光网化逐步实现,我国固网宽带质量将与发达国家看齐。

  未来移动流量消费的深化以及固网带宽速率提升将为IDC行业创造广阔的成长空间。

 

 2013-2016Q1 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规模

  2015 各国平均网速对比

  三、中国IDC行业竞争态势

  IDC新增产能增加,行业竞争加剧,未来优势公司将胜出。IDC提供互联网底层应用支持,对IDC资源的投入即为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产业资本对IDC行业未来较为乐观,涉及IDC业务上市公司计划大力建设IDC新增产能,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将新增IDC机柜18.54万台,较目前的5.82万台IDC机柜保有量增加接近319%。伴随行业空间扩张,IDC产能急速扩张,未来IDC行业竞争将加剧。行业定位清晰,经营优势显著的公司将胜出。

  未来一线城市对能耗较高的IDC项目将实行禁入。2014年北京市政府有关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强制标准落地:禁止新建和扩建PUE>1.5的数据中心。由于我国一线城市能源负载较重,传统数据中心作为高耗能部门对电力需求较高,未来或将有更多一线城市发布IDC禁入政策,绿色节能要求将对IDC行业施加进入约束。

  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更多定制化的增值服务成为趋势,数据中心机房与客户的互动频率将明显上升,贴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的数据中心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随着,一线城市将增加对高耗能数据中心的禁入,大部分能耗水平较高的机房将被限制进入核心市场,而已在一线城市布局IDC机房且技术迭代较快的企业将获得相比同行其他更多的优势。未来IDC企业将更加专业化,企业针对细分行业客户的提供符合行业特性的定制化服务,聚焦细分行业积累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