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身份识别技术有哪些新走向?

新一代的身份识别技术大都基于人的一些生理现象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因为传统的计量生物学识别方法虽然被广泛运用,然而在精准识别上面,它的表现并不理想,而且对使用环境的要求限制了其发展。而基于生理现象的身份识别则完全是针对个体的特性进行,针对性高,安全性更突出。

那么目前都有哪些新的身份识别技术崭露头角或已经在快速发展中?我们且来一观。

1、脑电波

其实在2015年,就有研究者提出利用大脑扫描来实现身份识别,因一些大脑功能区,例如调控基本视觉、运动技能的脑区域,绝大多数人的神经回路都以相似的模式连接。但是,其他区域,例如额叶,似乎存在个体差异。借助这种特异性,研究人员能够成功找出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的大脑活动扫描成像,即便受试者在不同的时间从事着不同的任务。

John Chuang 和他的同事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打造了一款可执行脑波识别任务的耳机。这款产品只用到了一款消费级的单电极脑电波监测头戴设备,其售价只有 100 美元左右。这款名为 NeuroSky Mindwave 的设备监测脑电波时需要将电极放在前额,不过 Chuang 的团队将其移到了耳朵上,随后他们通过一系列测试检验了它读取脑波的可靠性。

初步测试结果显示,这款经过了魔改的设备居然出奇的准确。12位志愿者进行了两轮测试,每轮五次,结果显示其准确率达到了72%-80%。未来只需加大开发力度,这种单电极的耳机设备就能成为终极个人ID保护器,整个识别过程根本无需双手参与。

编辑点评:当然,脑电波的变化跟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如何防止脑电波 闹小情绪 就是一个难点,比如遇到传说中 脑电波都撞出来 的情景。

2、头发中独特蛋白质标记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DNA是独一无二的,这是DNA检测常用于犯罪调查或考古研究的原因所在。但这一手段也存在不足,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变化会造成DNA信息缺失,导致无法通过多酶链式反应(PCR)将微量DNA大幅增加来放大信息,以便进行比对。相比之下,蛋白质的化学稳定性更强,存续时间更长,且同样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头发中的蛋白质是否可以作为身份识别的另一个有效工具呢?

在9月7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 综合》杂志上,美国科学家帕克及其同事发表论文称,他们对考古尸骸和不同人种的头发样本进行了分析,找到了185个蛋白质标记,这些蛋白质标记可用来识别身份。

参与研究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法医学中心主任、化学家布拉德 哈特表示,目前基于蛋白质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发展状况,与当初DNA检测手段发展初期十分类似,但要将这种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还需进行更多研究。

编辑点评:其实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关DNA和蛋白质的讨论一直在进行,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测序技术,业内有人偏爱基因测序,有人偏爱蛋白质测序,然而对大家来说,不管是哪种方法或者多种方法并用,效果好才是硬道理。

3、人体微生物

2015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新研究显示,每个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都含有独特的 指纹 ,此特征可作为区分个体的标识。

研究论文首席作者、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研究部研究人员埃里克 弗兰佐萨说: 将人类DNA样本与人类DNA 指纹 数据库进行关联,是法医鉴定遗传学的基础。我们的研究显示,无需人类DNA,利用人体微生物的DNA序列也有可能形成同样的关联。

弗兰佐萨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微生物 指纹 ,它们在成百上千的个体中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大部分 指纹 在超过一年的采样周期中保持稳定。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样本中,粪便样本的微生物 指纹 最为稳定,在抽样周期一年之后,仍有超过80%的个人可被正确识别。

编辑点评:微生物识别貌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这种识别方式的风险是,在进行微生物识别时人体微生物的相关信息被手机,则可能暴露个人隐私,比如有些人患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疾病,那可就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