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到可穿戴 “全支付”场景的无缝延续 2016年09月27日11:18 来源:|
从手机到可穿戴移动支付趋势明朗
移动支付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围绕着手机进行的,无论是NFC还是二维码,还是后来的MST技术,都是如此。但到了2014年,支付载体发生了改变。
苹果发布ApplePay的同时,还发布了支持ApplePay的AppleWatch,虽然ApplePay到2016年才进入中国,但是“可穿戴设备支付”的思路开始蔓延,并且逐步引爆市场。初创、可穿戴厂商、卡商、银行等纷纷以和金融两个功能作为切入点力推可穿戴支付。
可穿戴设备作为手机功能拓展的载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支付,AppleWatch就是省却了ApplePay在手机端所需的指纹,更加快捷。
此外,可穿戴产品对手机的依赖性低,利益博弈较少,因此诸多希望通过可穿戴产品切入移动支付领域。除了苹果,三星推出了只支持NFC支付的智能手表GearS2,支付宝和腾讯也都推出了支持二维码支付的可穿戴支付产品。可以说,巨头们对可穿戴支付的未来都给予了极大的期待,由此看来,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将是未来移动支付的一大方向。
可穿戴要发展离不开全场景支持
虽然这两年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得轰轰烈烈,但可穿戴支付产品并没有太大的起色。一方面是整体市场的刚性需求尚未挖掘,可穿戴设备仍然没有充分的理由让用户形成长期佩戴习惯;二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大多基于单一技术,只能解决单一支付场景,不能胜任复杂多样的支付环境,比如,NFC在交通领域较为强势,而二维码更适用于大部分小额支付场景,也就是说,每一项技术都无法做到“全支付场景”。
就在市场对可穿戴支付的未来充满疑虑的时候,三星新款智能手表产品GearS3的面世,给了市场一个全新的启发,由于采用了多支付技术的融合(NFC、MST和二维码),在最近一项美国权威机构ACG的调查数据显示,SamsungPay用户92%的满意度远高于ApplePay用户的84%。
如今新发布的GearS3可以实现与三星手机相同的NFC、MST,以及二维码支付,因此有理由相信,用户对GearS3的满意度也不会低。而在交通领域,此前网上曝光了SamsungPay对上海卡支持的内测图片,业界也有传闻三星正在与岭南通、深圳通等城市通卡公司谈合作,从各种迹象来看,三星新款智能手表产品GearS3将会是首款支持“全支付”的可穿戴产品,NFC、MST、二维码技术融合,将对交通、POS、二维码等各种支付场景无缝支持。
“全支付”为什么难以跟进?
既然“全支付”场景可以解决单一技术的场景不互通问题,那为什么国内厂商不跟进呢?
首先,是三星的自闭。NFC与二维码是开放技术,但MST是SamsungPay的王牌技术,为了独家享用该技术专利,2015年初,三星收购了拥有MST技术的支付公司LoopPay,为了SamsungPay的发展,三星尚未授权MST技术给其他厂商。
其次,在手机全终端集成方案上,手机厂商往往会考虑新加磁力传输模块对手机整机性能的影响。因为磁力传输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可能对整机性能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所以通常需要较长时间(18个月)的测试来进行评估。
三星GearS3的发布,给想尝试磁力传输技术但又顾虑影响整机性能的厂商指明了一个方向——用可穿戴产品来支持磁力传输技术。据了解,有些企业早已研发出了与MST类似的磁力传输技术,并且应用在了其它可穿戴设备上,除了提供整体技术支持外,这些企业更加专注于为可穿戴产品提供集成了NFC、二维码和磁力传输技术的模块。
由此可见,MST带来的“全支付”场景不再三星独有。
可穿戴支付的救赎之路
可穿戴设备支付自2014年年底开始呈现爆发趋势,2015年诸多与支付相关的可穿戴诞生,相继进入各种场景,其中,闭环的交通支付和开环的金融支付是两大重要场景。
NFC支付对于单一的交通支付游刃有余,但在复杂多样的金融支付环境下,NFC支付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主推NFC技术的可穿戴支付也因此随之势弱。
MST对所有POS的支持,给金融支付带来了福音,MST和NFC双模支付就能有效解决金融支付复杂多样的困境,是有巨大利好的技术。
二维码支付在支付宝和微信两大巨头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支付习惯,是小额高频支付和个人对个人支付的有效方式。但对于同样小额高频的交通支付,因其对刷付速度的要求极高,二维码显然难以适用。
综上可以看出,如果能够三种技术集成在可穿戴产品当中,将会是可穿戴支付产品的救赎之法,三星GearS3已经开始尝试,想必国内厂商也一定会迅速跟进,采用磁力传输技术,集“全支付”于一身,解决可穿戴支付设备目前的困境。
责任编辑:姚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