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的四大追问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现就《指南》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问题1: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绿色化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工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在要求。

  一是绿色制造顺应当前国际发展大趋势。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都积极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等重要国际协议的达成,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已经成为发展潮流。

  二是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工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发布,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强调把绿色发展转化成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化”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是绿色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从全球看,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相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绿色发展,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构筑绿色制造体系,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

  问题2:《指南》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是如何设定的?

  推行绿色制造,就是要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循环利用等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全产业链的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高,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的总体思路中贯彻了这些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绿色制造的核心理念,绿色制造的目标就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业体系。《指南》提出了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与2015年相比,传统制造业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部分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和排放达到峰值。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下降22%、23%,节能环保产业大幅增长,初步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国民经济新支柱,创建百家绿色工业园区、千家绿色示范工厂,推广万种绿色产品,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体系,市场化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等。

  问题3:《指南》包含了哪些主要内容?

  《指南》围绕“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试点”等提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并根据行业现状调研和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后的效果预测,确定了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

  (一)关于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广

  一是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工业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来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分别占全国总排放的90%、70%和85%,持久性有机物(POPs)、重金属污染物等非常规污染物90%以上排放来自工业领域,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要把工业绿色发展与国务院“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工作有机衔接,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建设一批清洁化改造示范项目,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强有毒有害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削减专项行动,支持一批汞、铅、高毒农药等高风险污染物削减项目。

  二是实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十二五”以来,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造纸等重点用能行业仍呈快速增长态势,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增速依然很快,高能效机电产品设备市场占有率还较低,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流程工业系统改造,通过建设完善企业能源管控中心,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在钢铁、有色、铁合金、石化、化工、水泥、造纸等行业重点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到2020年,一批重点工业产品综合能耗显著下降。对于高耗能通用设备改造,重点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力争使在用的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运行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标准。到2020年,锅炉、电机、内燃机系统平均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高效配电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提高20%。对于余热余压高效回收,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热用于城镇供暖制冷等,促进产城融合。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工业企业和园区的应用,鼓励建设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到2020年,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80%。

  三是实施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部分缺水地区。然而用水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差距较大。加强工业节水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还可以减少废水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

  实施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将围绕化工、钢铁、造纸、印染、食品药品等高耗水行业,采用水系统平衡优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节水技术,分行业明确了一批先进适用工业节水技术,如化工行业的含硫废水汽提净化回用技术、钢铁行业的管网智能检测漏及更新技术、造纸行业的多段逆流洗涤封闭筛选技术、印染行业的数码喷墨印花技术等。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水效对标达标活动,积极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同时,加快推广应用非常规水资源,支持工业企业采用电吸附、膜处理、海水淡化等技术,加强对城市中水、矿井水、高浓盐水、海水等的利用开发。到2020年,实现年节水量20亿立方米以上。

  四是实施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基础制造工艺是指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等,是汽车、造船、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基础。目前,国内基础工艺绿色化水平与制造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能源和材料消耗大,尺寸精度低,润滑剂、切削液污染严重,废弃物排放量大等。

  实施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通过铸锻焊切削制造工艺改造专项和热处理清洁化专项,减少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基础加工工艺的能源、水、原料、材料等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建设一批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示范工程。到2020年,传统机械制造节能15%以上,节约原辅材料20%以上,减少废弃物排放20%以上。

  (二)关于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

  工业领域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大量对环境和安全影响较大的固体废物,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积极推进循环利用,通过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实现绿色发展,是确保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围绕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根据工业固废产生行业、区域的特点和固废物化性质的不同,加强冶金渣、冶炼尘泥、尾矿、化工废渣、煤电固废等难利用固废的高值化利用与整体化发展;根据废有色金属、废弃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等不同再生资源的利用价值特点,以龙头企业做为研发和利用的主阵地,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和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充分发掘再生资源潜在效益,进一步优化各类废弃产品拆解、分选回收和配送等环节,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和利用价值。加强大宗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的集约化发展,在“十二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试点和城市矿产基地的发展基础上,继续扩大基地范围,开展水泥窑协调处置试点示范,实施工业固废的规模化消纳,开发多种适合当地的综合利用产品。

  二是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充分利用不同行业的生产运行特性,拓宽思路领域和应用范围,在工业、农业和生活不同领域中构建生态链接,将工业、农业和生活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已有的耦合发展模式,探索开发新的跨行业合作循环发展模式。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结合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资源属性和环境特点,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协同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带动其他具有相似资源特点的地区和产业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三是培育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面向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复印机、医疗设备、模具等,推广高效无损拆解、绿色清洗、毛坯快速智能检测、纳米复合成形、等离子喷涂、三维体积损伤零部件成形等技术。面向服役期内透平压缩机、数控机床等装备,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诊断系统和在线校准,早期故障智能诊断与预警及故障自愈化,在役设备个性化再设计和改造升级等技术。到2020年,再制造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三)关于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

  一是突破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围绕制约节能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通过示范试点的方式,探索节能产品培育和发展的新模式,在节煤、节电、余能回收利用、高效储能、智能控制等领域加大研发和示范力度,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突破4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力争到2020年,节能产业产值达到1.7万亿元。

  二是提升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从鼓励先进、规范行业、淘汰落后三个角度着力推进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发展。一是组织实施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工程,引导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升级;二是制定实施(大气治理行业)环保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发布一批规范企业名单,规范行业发展;三是发布一批落后环保技术装备负面清单,提高企业进入环保技术装备行业的门槛。

  三是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适用技术装备。围绕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国际领先的技术装备,开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适合推广及产业化的成套装备。依托骨干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工业资源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

  (四)关于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试点

  以企业为主体,围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编制印发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绿色标准。在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生产制造过程的连续性、相关性特征不断增强,制造业绿色发展模式朝着系统性、综合性方向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性标准体系。下一步,将会同国家标准委印发《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进对绿色制造标准的引导和管理,加强标准制定的组织机制建设,强化标准宣贯和应用服务,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

  二是开发绿色产品。研究表明,80%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取决于产品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现有技术条件、原材料保障等因素,优化解决各个环节资源环境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节约,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目前,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11项绿色设计产品名单已经评价发布,4项绿色产品国家标准、13项团体标准已经发布。下一步,将加快绿色产品标准制定,强化标准实施。深入推进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试点工作,指导试点企业完成创建任务。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建立各方协作机制,发布绿色产品目录,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推动国际合作。计划到2020年,开发10000家绿色产品。

  三是创建绿色工厂。作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关键一环,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的重点任务,绿色工厂创建以标准为基础,以试点示范为手段,制定绿色工厂创建指南和通则。按行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企业率先开展试点,再择优选取示范企业树立标杆,以此带动更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共同支撑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到2020年,创建1000家绿色示范工厂。

  四是建设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业园区创建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结合各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实际,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示范,同时,进一步深化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创建100家绿色示范园区。

  五是打造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设备等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供应链管理,逐步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质性应用。

  六是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服务机构、制造企业等多方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基础数据库、评价机制、专利池、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促进绿色制造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绿色制造协作模式,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降低企业绿色化改造成本,促进绿色制造综合服务行业发展,形成促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市场化长效机制。

  问题4:《指南》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指南》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从国家部委协调合作、专家评估和地方政府落实三个层面推动工程实施。二是加大财税支持,提出通过现有财政渠道、各级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工程实施。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强调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上市融资、专项建设资金、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渠道融资作用。四是强化监督管理,要求从政策环境、市场机制、企业社会责任、社会监督多个方面推动绿色制造工程的实施。五是加强国际合作,着眼于利用境外市场、技术和资金资源推动绿色制造工程的实施。六是传播绿色理念,强调从提升全社会绿色意识、参与度和积极性,营造绿色发展良好氛围的角度推动绿色制造工程的实施。

  《指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提升的支持力度,同时打破地区与行业之间界限,创新工作方式,创建市场化机制,通过现有的各类技术和有效手段,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环境治理、合同节水管理等新模式,拓宽金融融资渠道,实现协同推进绿色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