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入围“亿元俱乐部“ 国产机器人前景可期

多家企业入围“亿元俱乐部“ 国产机器人前景可期 2016年09月18日08:46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在短期内难以追上海外巨头企业的步伐,但从中长期看,国产机器人“钱景”依然看好。此外,中国企业应着重解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低端化、认知度不高等问题。

 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自《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各地纷纷上马工业机器人项目。

 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在爆发的同时,其弱点也暴露出来,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低端化、品牌认知度不高等。业内经常拿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作比较。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追问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赚钱吗,赚了多少钱?

 笔者梳理上市半年报发现,至少有5家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在上半年营收过亿元,迈入“亿元俱乐部”,分别为新时达、机器人(即“沈阳新松”,下称“新松机器人”)、华昌达、科大与智慧松德。

 2016年,这5家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业务业务营收均值为3.49亿元,毛利率均值为30%。其中新时达以6亿元人民币的业务营业收入在6个样本公司中排名第一,排名第四的科大智能的相关业务毛利率为5个样本公司中的最高,达到40%,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为2.37亿元。这些毛利率比重大约可占一半,盈利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投入研发、收购专利、并购。

 不过,2015年世界主要机器人巨头的销售收入中,库卡为16.4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23.6亿元;安川为13.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6亿元;发那科为15.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1.3亿元。在海外巨头面前,这些企业只能说“小巫见大巫”了。

 平均研发收入比9.6%

 5家样本企业加入“亿元俱乐部”,原因何在?可从三个层次分析,分别是并购、研发和政府补贴。

 并购方面。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的5家样本企业中,除了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度合作的新松机器人,其余四家公司都有相应的收购行为,其目的是收购核心技术、拓展产业链等。

 其中华昌达在2014至2015年两年间,分别斥资6.3亿元、3.3亿元收购机器人公司上海德梅柯100%股权、DMW100%股权。科大智能在继2014年以5.26亿元购入上海永乾机电100%股权后,于今年作价8亿元收购上海冠致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另作价5.49亿元收购华晓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100%股权。前述收购案的标的,均是汽车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方案提供商。

 而智慧松德则在去年以5000万元增资莱恩精机(深圳)有限公司,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莱恩精机20%的股权。莱恩精机是一家以光机电技术为核心的中高端冲压工业机器人及系统提供商。

 笔者认为,前述收购案显示出国内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切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便捷通道”。标的公司拥有一定的技术、生产能力和,通过收购、并购,可以直接“拿来”,避免研发不适应市场的沉没成本。

 并购、收购是一种来钱快、快速上手的行为,不过要找好的标的并不容易,同时对公司的财力有较高要求。所以,即使是“土豪”公司,也难免不默默埋头研发,以攻克技术难关。这也是追赶海外巨头的必要途径。从5家样本企业的相关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及期末专利价值看,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小。

责任编辑:姚泓泽

上一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