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主导产业已成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所在 2016年09月18日09:59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发表演讲称,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能否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能否持续提高供给体系的效率。
9月9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在主办的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发表演讲称,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当前亟需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补齐创新能力、质量和工业基础短板;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结构错配矛盾。
苗圩演讲中提及,继6月30日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年内将争取在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两个领域再建成1-2家。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建设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关于降低企业成本,苗圩指出,今年国务院再次取消、停征和整合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并正在研究进一步的降低税率措施。
苗圩还表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心就在供给端,实质是通过制造模式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他认为,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能否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能否持续提高供给体系的效率。
以下为苗圩演讲实录(节选):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一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产能严重过剩是我国制造业“供给侧”最大的问题,也是造成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要加大政策力度,制定实施煤炭、钢铁、轻工、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分业施策专项方案,引导过剩产能主动退出。加快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产能过剩行业不再重复上新的建设项目和产能扩建。同时,还要辅以相关的兜底政策,妥善解决长期积累的债权债务、不良资产、职工安置、生活保障等突出难题,使过剩产能加快退出。
二是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是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是绕不过去的坎,是必须要做的手术。处置“僵尸企业”要按照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要求,通过兼并重组、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破产清算等途径,平稳有序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
(二)补齐创新能力、质量品牌和工业基础短板,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一是着力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重点是打造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改变当前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分散断裂、各自为政的状况,消除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所谓的“死亡谷”,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性。6月30日,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作了重要批示,年内我们争取在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两个领域建成1-2家。
二是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加快国内质量安全与国际标准并轨,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及一批国内著名品牌,努力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和品牌美誉度。近期,国务院专门部署了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开展国际对标和产品品质对比,培育和宣传“中国品牌”,努力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三是夯实工业基础。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成体系地解决一批标志性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四基”能力薄弱问题。
(三)有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释放微观主体发展活力。
一是降低要素成本。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机制。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众包、金融租赁等新型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还要在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下功夫,进而降低我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今年国务院再次取消、停征和整合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并正在研究进一步的降低税率措施,各地方政府也清理规范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税费方面负担将进一步减轻。
三是降低制度性成本。围绕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优化监管服务流程,落实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减少检验、检测、等各类收费事项,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为企业降本增效扩大空间。
(四)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结构错配矛盾。
一是加快实施制造工程。从2015年开始,工信部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已有110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入选。2017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在全国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二是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重点是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解决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生产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电子交易系统无缝对接,实现零库存、零浪费的精益生产和精准供给。
三是支持大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双创”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设互联网“双创”平台,汇集创新资源,利用创客空间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网络协同制造,带动中小企业参与供应链协同创新,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姚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