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扬帆之旅潜藏暗礁 政策为产业指明航向 2016年09月23日09:02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是硬件的未来。寻找智能硬件突破,发展智能生态已经是科技行业主流。随着智能硬件在技术、模式、等方面的不断突破,智能硬件还将释放出更多的机会和想象空间。
智能硬件扬帆之旅潜藏暗礁为产业指明航向
智能硬件是物联网、的重要入口和载体,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复杂、庞大、虚拟的智能化系统,借助于总线、无线等各种通讯技术的融合,使融合人工智能、监测的借助于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互动,为用户带来一种便捷的智能生活方式。
智能硬件催生市场新需求
2012年,谷歌眼镜横空出世,智能硬件也开始引发各界关注。随着2013年、2014年的不断发酵和2015年的爆发式增进,2016年,智能硬件在智能穿戴、VR、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垂直细分领域都大放异彩。
如今,智能硬件正快速地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释放和催生工商业、农业、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新需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硬件零售量为1.3亿部,预计2016年销售额将会突破5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占比超过50%。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智能硬件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仅为13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为32.8亿元人民币。2014年作为发展元年,智能硬件市场突破100亿元大关,暴增至108.3亿元,2015年智能硬件市场又进一步暴涨至424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00%,预计到2016年,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可突破500亿元,达551.6亿元。
以机器人为例,到2030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预计将达300台左右;农村城镇化导致中国农民急剧减少,无人拖拉机、农用无人机、背包机器人和收割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农具”。
与此同时,国内智能硬件厂商数量也极为庞大,以电动平衡车为例,这一产品销量不及智能手环、智能路由器、智能秤、智能空调与智能手表,但厂商数量也不少,仅在深圳2015年从事这一产品生产的就超过了500人。
智能硬件企业遭遇发展壁垒
智能硬件的前景被广泛看好,但现实是残酷的,鱼贯而入,必然要经历大浪淘沙。智能硬件以互联网、传感器、智能控制等技术来提高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具有跨界融合、软硬并举的特征。最终要实现的是硬件与硬件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一切要实现的前提是硬件制造企业之间的数据贯通,而在实际中企业跨界合作却存在厚厚的壁垒。
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初创企业倒下,即使留存的企业也面临诸多行业困境。截止到2015年末,中国完成A轮融资的智能硬件接近300家,而完成B轮融资的仅有20家,90%的初创公司难以为继。究其原因,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技术、未带来真正价值等因素严重阻碍着我国智能硬件企业做大做强。智能硬件企业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挑战,就只能是看起来很美。
在智能制造的风口,所有企业都想扶摇直上,龙腾万里,但错误的方向和方法只会让企业飞得更高、摔得更惨……那何为正确的方法论呢,智能制造需要坚实的基础,只有完成了完备的软硬件建设,才有资格去谈智能制造的建设与实行。
此外,由于标准缺乏,行业乱象众多。具体表现在价格虚高、无序竞争、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无保障等方面。在电动平衡车领域,厂商用劣质零部件、二次组装以降低成本的事情频繁被报道,这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亟待改善。
两部委《专项行动》引领智能硬件新风向
为进一步提高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硬件应用普及,9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报告中明确了该阶段的行动目标。同时,面对智能硬件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创新支撑体系不健全、产用互动不紧密、生态碎片化等问题,本次《专项行动》还特别部署三大重点任务,四项推进措施:
其一,加强政策协同引导。统筹利用“互联网”重大工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建设基金等支持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完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同机制,解决产业发展及应用推广中的瓶颈问题。
其二,完善标准检测体系。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体系。鼓励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完善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快速衔接机制。建立智能硬件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标准符合性、软硬件协同、互联互通、用户体验、安全可靠等产品检测服务。
其三,发展创业创新平台。选择优势地区建设高水平省级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地方以试验床、创新平台等方式发展智能硬件众创、众包、众筹、众扶平台,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实施“芯火”计划,推进智能硬件基础芯片领域的创业创新。
其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建立智能硬件产业供给能力监测平台,及时跟踪国内外技术路径和产业发展动向。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框架下成立智能硬件工作组,编制产业发展白皮书,为产业发展和决策支撑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