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催化剂 助力中国制造业步入智能化 2016年09月26日14:25 来源:机房360|
中国制造正在悄然发生着积极变化。“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这个“世界”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
是催化剂助力制造业步入化
一组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同样,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别达到12.1%和32.5%。
相伴而生的是,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未来的重要方向,正面临大考。
智能制造,在经过了“制造自动化”的第一代,又在第二代“信息化网络化”时期实现了信息和装备的动作同步,人机互动。而今进入第三个阶段——大数据时代,智能制造正在使制造业走向智能化。
然而,在这个言必称“大数据”的制造时代,智能制造是否真的已经实现了与大数据无缝对接?大数据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什么?
而真相又是什么?
数据只是信息,只有分析之后才会“说话”
智能制造时代,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大数据的力量。即使是最普通的一盒纸巾,每一张纸巾都可以排得整整齐齐,如果说这背后运用了大数据分析,你信吗?
以宝洁为例,每一盒纸巾的生产,流水线上每一步的材料变化、设备状态等都有数据监测。一盒纸巾的生产看似简单,但如何达成质量的普遍等同性则大有学问。宝洁公司通过工厂里面的温度、湿度、材料等变化来调整加工参数,并且工程师不需要在实地工厂实时监督,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可以实现远程设备管理。
“这就是数据的深层分析,数据背后都有其逻辑性。没有逻辑的数据只能称之为‘信息’。懂得逻辑以及逻辑背后的智慧,很多质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美国NSF智能维护系统中心主任李杰对《中外管理》开门见山地说道。
他进一步解释,大数据时代,智能制造里面有很多可见和不可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数据反馈出来。与之对应的是会有很多可见数据和不可见数据生成,可见的数据就是机器里面的参数,比如噪音特征、加工参数特征、耗电特征等。但这些参数与设备加工进度有什么关系?跟加工设备的健康有什么关系?这些是无法测量的不可见数据,需要深度分析。
大数据之于智能制造好比是一个健康检查的过程,就好比你觉得你的身体很好,但是体检的时候发现胆固醇过高,肝指数过高,这就是看不到的东西。李杰以此比喻。在他眼里,数据不会说话,只有分析之后才会“说话”。
不过,与德国、美国、日本的智能工厂相比,中国工厂工人数量多,专门的技术人员却很少,这也恰恰是数据分析的桎梏——缺少专业的分析人员,中国智能制造在数据分析时面临的问题是技术人才以及知识短板。
而缺少数据分析,再多的“智能制造”、“工匠精神”只是空谈。试想,如果一个智能工厂里,机器是外国的,图纸和设计是照抄的,零部件80%是进口的,自动化生产线很多,但生产背后并没有深入的数据分析,或者无法解读数据背后的含义,那么,智能制造的优势在哪里?仅靠消费市场取胜的智能制造,能走多远?
数据和智慧才是智能制造的传承之本
智能制造,说“高大上”一点,是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国家的竞争力而制造。而且,智能制造不是20年、30年,乃至50年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百年工程。
智能制造需要传承!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目前的制造以二三十年之久的居多,是否能够发展到百年企业现在还未知,所以中国制造必须用大数据不断地更新迭代,使智能制造变成一个知识的传承体系,否则就会面临中国制造的优势外流。
从李杰多年的研究经验看,谈智能制造,说得多做得少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很多企业做一点就觉得他走在了智能制造队伍的前列。而且,大数据主导下的智能制造不是数量的取胜而是质量的取胜。智能制造目的不是展现给人家智能机器有多少,自动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看将人的素质能够提高多少,这是中国要给世界的一个交代,能够让人家信服。
真正做智能制造的企业,在它们的理念里,智能制造是对市场尊重而产生的使命感。智能制造恰是一种认真做事从而带出来转型的态度,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我一定要改进”的决心。
所以,“大数据时代,智能制造需要传承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工厂,而是数据和智慧。”李杰如是说。
具体而言,即:用大数据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的短板,比如质量问题、效率问题,还有类似机器使用性能问题。找到短板之后,数据可以告诉你怎样改进,如何设计未来,而无需一直依赖从外部引进技术。最后,大数据帮助企业实现对未来制造的价值重新定位,智能制造生产的产品不单纯只是产品,它会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产品加上服务的价值让智能制造更有效率,更为先进。
所以,大数据对于中国智能制造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智能制造是以数据为核心,以自动化为基础,以人的知识智慧为传承的目的。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人,工厂的技术人员经过数据分析了解到怎样加工品质更好,怎样制造更有效率,更更安全,这就是对客户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它的终极目的仍然是服务于人。而且产品被客户认可,这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李杰深入总结道。
责任编辑: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