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机器人产业热情高涨 好钢却没用在刀刃上

政府扶持机器人产业热情高涨 好钢却没用在刀刃上 2016年09月28日10:13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来看,地方政府扶持机器人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其发展目标加起来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层面的规划目标。但目前的产业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终端应用的补贴上,在基础研发、人才培养等周期更长的领域,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机器人在国家政策层面备受重视。业界基本共识是,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热潮,也与地方政府层出不穷的扶持政策密不可分。

 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来看,地方政府扶持机器人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其发展目标加起来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层面的规划目标。但目前的产业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终端应用的补贴上,在基础研发、人才培养等周期更长的领域,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

 在这一轮产业热潮爆发之前,机器人就开始出现在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扶持文件之中。

 早在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机器人技术被视为先进制造技术之一而列入其中;工信部同年颁布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中》,研究开发新一代工业机器人被视为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应用重点。

 此后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关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相关规划中,工业机器人开始频频现身,并且目标多次提到实现核心部件的突破和产业化。

 2013年12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专门针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文件。

 2015年,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机器人与高档数控机床一起,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

 该文件要求促进机器人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规划对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总结了五点差距: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质量可靠性低;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等体系亟待健全。

 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规划提出了如下目标:自主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人以上。

 地方政府热情更高

 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则在2013年前后集中出台,其中东莞、深圳、广州、芜湖、沈阳、重庆、青岛、上海等城市是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目前也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或者规划出台。

 纵观各地政策,扶持方向主要包括两点:推动制造企业进行机器换人,扶持本地的机器人制造商。

 在推动企业进行机器换人方面,不少地区都对当地企业在此方面的投入进行补贴。

 东莞设立了“机器换人”专项基金,根据企业投入总额的10%、最高20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复制性强的示范项目还有额外奖励,东莞计划在三年内实施1300个到1500个机器换人项目。

 广州对采购或者租赁整机的,按不高于售价或者租赁价格的20%进行补贴,对采购或者租赁整套设备的,按总价的10%进行补贴。长沙的补贴比例也与广州相同。

 广东省计划安排技术改造基金168亿元,在2015年到2017年之间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对企业采购机器人的融资条件放宽标准,或者减免相关税费。

责任编辑:姚泓泽

上一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