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VS电动汽车 谁将引领下一场革命?

氢燃料电池汽车VS电动汽车 谁将引领下一场革命? 2016年09月28日10:54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目前FCV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比重极小:没有大规模厂商参与研发,加氢站仅在全球某些特定地区存在,市面上在售的FCV仅有3款,并只在特定地区发售。公众对FCV可谓知之甚少。我们不禁要问,FCV真的会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场革命吗?

 我们认为,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以丰田Miran为代表的FCV,将以其诸多优势,给特斯拉们沉重的一击。

 近期,在氢燃料电池汽车(FCV)领域,有两则重大,都是关于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东风扬子江汽车推出的‘泰歌号’,首次使用液态氢作为能源;众宇氢能技术(荆州)则填补了我国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空白。

 尽管中国与以日本为代表的技术领先的国家一样,在FCV领域正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目前FCV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比重极小:没有大规模厂商参与研发,加氢站仅在全球某些特定地区存在,市面上在售的FCV仅有3款,并只在特定地区发售。公众对FCV可谓知之甚少。我们不禁要问,FCV真的会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场革命吗?

 氢燃料电池汽车全球概览

 与电动汽车全球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相比,FCV的存在感极低,目前仅有以日本、英国、美国、韩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FCV的研发上投入资金,修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并出台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FCV。

 日本不仅在氢能利用方面技术领先,并且计划构建一个以氢能为主要能源的清洁城市;同样的,日本在FCV的研发上,走在了世界前列。日本计划到2020年东京开幕,修建的加氢站将形成一张网络,覆盖以东京、大阪为代表的城市带。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正加大消费者购买FCV的补贴力度,并表示到2025年,将FCV的市场价格降至2万美元。

 欧洲方面,以英国、丹麦为代表的国家,正加快推进加氢站的建设。如今,丹麦已基本实现加氢站全覆盖;英国、德国也在提高加氢站的资金投入和地域覆盖。特别是英国,在政策上大力支持FCV,并计划至2030年,生产、销售160万辆FCV。

 美国加州地区是FCV的天堂。加州有许多氢能源公司,他们与丰田、本田合作,兴建加氢站。我们以壳牌(Shell)公司为例,该公司的加氢站已覆盖加州全境,FCV的用户可使用信用卡便利支付,只要在加州境内,无需担心加氢问题。

 韩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尽管目前韩国加氢站数量屈指可数,FCV份额也不大,但韩国政府出台了诸多鼓励政策:不仅有占据FCV价格1/3的高额购车补贴,还计划到2030年,全国加氢站数量由目前的10多座,增加至520座,基本实现韩国主要城市全覆盖。此外,韩国著名的电池厂商LG化学和著名车企现代汽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FCV的发展还处于技术储备阶段,既没有推向市场的FCV,也没有实现商用的加氢站。在国家主推电动汽车的大环境下,有学者表示,‘我国的FCV产业落后国外5-10年。’

 氢燃料电池汽车与锂电池电动汽车优劣对比

 一言以蔽之,FCV的最大劣势在高昂的制造成本。尽管近几年,随着技术进步,FCV的价格已经从曾经的10多万美元,降到现在的6-7万美元;但我们也应看到,特斯拉、通用已经将高性能电动汽车的价格下探至3万美元。

 除开制造成本,FCV的优势相当明显,甚至有人认为,‘FCV才是未来汽车的终极形态。’第四能源认为,FCV最大的优势有如下三点。

 一、补给时间短,直接加氢,一般只需3-5分钟。电动汽车最快的充电方式为特斯拉的超级快充,最少也需1小时;而直接更换电池的补给方式,并未普及。

 二、无二次污染。氢燃料电池主要的成分是氢,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锂离子电池因含有重金属镍、钴、砷等有毒污染物,所以必须要进行回收处理。

 三、续航里程更远。氢燃料电池储能密度高,且重量轻,所以FCV的续航里程相较电动汽车,普遍更远。市面上在售的FCV,续航里程均超过500公里,而电动汽车普遍集中在150-250公里,超过300公里的电动汽车仅有特斯拉、雪佛兰为数不多的几款产品。

 此外,FCV在电池衰减、能效转化、易维修程度等多方面,也同样有着显著优势。然而,上文已经提到,制约FCV发展的最大阻碍是其高昂的成本,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氢站修建成本高。特斯拉超级充电站修建成本约30万美元,而加氢站成本往往高达100-200万美元,这是因为液态氢的特殊属性,加氢站的燃料箱需要特制,相关设备的成本极为高昂。

 第二、氢燃料电池化学反应所需的催化剂成本高。氢燃料电池的催化剂一般使用铂这种稀有贵金属,铂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白金。铂不仅稀有,而且开采难度大,价格比黄金还高。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成本略‘贵’一点,FCV可谓全方位碾压电动汽车。

责任编辑:姚泓泽

上一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