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突破不断 新能源车却遇空心化危机 2016年09月29日09:03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电池核心技术关系到我国新产业是否能够赶超汽车强国,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防止技术空心化。为了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发展,应发挥各方作用。
电池技术突破不断新能源车却遇空心化危机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空心化一直是我国汽车行业心头的痛,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隐忧已有迹可循。
电池技术新突破
不久前,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们对外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被暂时命名为“共价有机框架”的新材料。据说,如果能够应用在电池或者超级电容上,可以有效提升小到笔记本电脑,大到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和续航时间。这种有机晶体材料有许多气孔,据说非常适合储存能量。
那么这个“共价有机框架”有多厉害呢?研究者称它能够稳定经受上万次的充放电周期,储能的能力是寻常技术的10倍,而且充电速度也有了最多达15倍的提升。科学家们如今仍在寻求将这个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不过他们对它得到应用的潜力表示很有信心。
事实上,西北大学的研究者们并不是今年唯一一个宣布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团队。早在今年一月,国内的科学团队就在石墨烯方面取得了进步,研发出只用七秒钟充电就能续航35公里的电动车电池。
几乎同一时段,美国能源部替代能源高级研究计划的负责人也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已经在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大家非常熟悉的戴森,也已宣布他们的Sakti3固态电池做到让电动车里程飙升到800公里,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称他们获得的成就“目前的电池技术根本无法做到”。
动力电池与测试
其实,这几年来,类似的我们已经看得太多,而且花样繁多原理还各不相同。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不管是手机还是笔记本电脑,或是电动汽车,它们无论是续航或充电时间上的进步只能是小范围,而且还可能并不是电池的功劳,而是各方面优化的结果。那么为何核心电池技术突破众多,仍旧无法真正普及呢?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标准规范。
早在09年,电动汽车标委会就联合成立了一个动力电池的标准工作组,负责电池标准制定的相关工作。在这个标准工作组成立的时候有这样一些规划,涉及到的标准会涵盖这样一些内容,包括材料、装备、电池单体模块和系统的这样一些以及使用过程中一些要求相关的标准。
2015年5月已经出台了一套电池标准和测试评价,测试的对象主要涵盖单体、模块和系统。评价的指标主要是集中于对于电池的一致性、电性能、寿命、安全几个方面的关注。关于电性能的测试,近1-3个月以来,电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主要是国内的产品,送样测试的能量密度200Wh/kg左右的样品会比较多。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标准化已经初步的建立,后期的测试以及标准化的工作需要根据动力电池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不断的细化、补充和完善,也会根据新的问题出现不断的去改进。
掌握核心技术
动力电池正处于变革之中,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从全球趋势来看,大家都在往高比能量方向发展。比如,2018年可能大体上都在250Wh/kg,体积比能量大概在500Wh/L左右,2020年大家基本上在300Wh/kg,体积比能量在600500Wh/L以上,到2025年大概在350Wh/kg或者是体积比能量在700Wh/L。
就我国近几年发展情况而言,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产销量上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电池核心技术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能够赶超汽车强国,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防止技术空心化。为了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发展,应发挥各方作用。
首先,发挥动力电池“白名单”的调控作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虽然不是强制性标准,但应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它能够把劣质电池挡在门外,有利于规范我国动力电池市场。通过“白名单”的调控,既可以使排除地方保护的干扰,也能够避免企业仅仅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发展。
其次,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平台的作用。国内汽车企业实力普遍较弱,不可能像丰田、大众那样单独研发电池,因此合力研发是一种有效方式。笔者认为,对汽车企业的扶持应该参考其为创新平台做出的贡献。创新平台如果能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电池核心技术就不会出现空心化。
责任编辑:黎晋